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型超市怎么坑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大型超市怎么坑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踏入超市的那一刻起,就要经历哪些意想不到的“套路”?
1,节日促销的酒水,大都是价格虚高。曾经用120/箱的价格,购买标价98/瓶(促销活动是买一赠一)的某牌白酒!
2,超市,商场里的购物抽奖活动,大都是骗人的。商场出租的柜台,利用这个活动来吸引人,实际是卖一些高价饰品。
3,节日促销的酒水,礼盒大多都是外面贸易商临时租用的。促销员也是贸易商的人!
4,套套等计生用品放在收银台,就是方便大多数人结账的时候,顺手就可以结账,不用担心尴尬!
5,超市的水果,切好放在保鲜盒里的利润高,而且都是用卖相不好的水果做的。
6,超市有些商品“调味品,零食等等”大包装的反而会比小包装的贵!
踏入超市的那一刻起,经历的套路,不管你买什么菜,都是|,99,2,99,5,99就差一分钱,但你认为此菜很便宜,到处是打折的商品我爱吃的土豆片以前一合是7,9元现3合用捆到一起卖22元,我喜欢买金龙鱼菜籽油,过去是89元一桶现在是99元一桶边上带一个托油瓶大家枪着买,去晚了,就卖光,买够15O给10元优惠票,限你几天买用完,否则作废!
买东西的时候,商家哪些行为让你特别不舒服?
不注意个人卫生的行为,让人特别不舒服。
超市一楼卖石锅饭摊位,看起来清清爽爽的,几个品种石锅饭我家小孙女很爱吃。每个星期都会按排吃一次,我也喜欢吃她家石锅饭里的锅巴,又脆又香。
每次去买,会上楼到超市逛逛。昨天没有什么需要买的,就在摊前等老板娘现做。
等待的过程中看到老板娘操作细节,让我特别不舒服。
煎鸡蛋时,我肉眼可见鸡蛋上脏兮兮的,鸡蛋不洗直接打到平底锅里,然后拈上蛋液的脏手,很随便在自已围裙擦了擦…
这时正好有位顾客要一碗手擀面,她立即又去揉面制作面条。
看得我有点恶心,这完全是个人卫生习惯问题,
从事熟食小吃的工作人员,第一是注意食品安全,第二就是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都要注意。
一点亏都不愿意吃,是商家的大忌。
1,银行。坐标江西,2000年。老婆坐在银行窗口前面半天,我问,你干什么呢?回答:还有7分钱没有给我。柜员说,没有零钱。我发飙,银行没有零钱,哪里还有,不要废话,赶快给钱。
2,商贩。坐标北方。买东西,商家称了份量,喊,1.95元,你给2元,听得人像吃了苍蝇。凭什么拐走我5分钱?同样,几乎所有商品的标价,都是198、288、378等等,好像很吉利。
而在南方,买东西,商家称了份量,喜欢这样喊,2.13元,你给2元。其实,南方人吃你的秤,大概是肯定的。
这就叫,打死人犯法,骗死人不犯法。
3,店家。2008年。坐标天津。在店铺买水果,3斤。老婆非得要复秤。那么好吧,到工商所复秤,结果只有2.3斤。找老板理论,结果没有说两句话,几个彪形大汉过来,把我击倒在地。
没有办法,只能报警,继而上法院,结果老板赔偿2000元。
一、绑架式消费
我跟卖肉的说:“十块钱左右的肉,就炒一个菜,没有冰箱,一顿要吃完!”
“好嘞!”摊贩手起刀落,很是娴熟,往秤上一放:“17.2,收你17!”
我很不高兴:“不是说10块钱的吗?太多了吃不完啊!”
摊贩狡黠地赔着笑脸:“哪有那么准嘛,说10块就10块,一顿多吃点肉有啥的!”
没办法,我已经打算被迫接受了,但是心里还是很不爽,回了他一句:“你还做生意的呢,手头还得多练练,也太不准了,我家也是做生意的,从来没有差这么多的时候!”
说着我拿起肉拂袖而去,心里暗暗想着:这家做生意的太狡猾了,下次可不来他家了!
过了两天,我又去买肉,本想避开这家,但是下班晚了,其他家都收摊了,算了,我就看看你这次手头 准不准。
我走进去又说:“要10块钱的肉。”
看着那个摊贩熟练的动作,准备落刀的那个架势,又是往多了切的!
买袜子,上面写10块4双,我买两双给她5块,她说不卖,我说10块4双,我就买2双,就够了,她说,我牌子上写10块4双,不是5块2双。所以不卖,算了,不卖放下袜子走人。还有一回买凉拌菜,别人家都是先挑,再称重,计价再放调料,这家先挑,放调料,再称重计价,合着酱油醋重量计进去了,不是差这点钱就是心里觉得亏,再不去他家买了。
保险超市是骗人的吗?
正规渠道的一般不是骗人的。现在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一般有四种:
①线下销售渠道。就是传统的销售渠道,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通过平时的拜访向您推荐保险产品制作保险规划书,签订投保单后承保;常见的保险公司有四大国有的央企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中国信保。及其他平安保险,新华保险,泰康保险,太平洋保险,友邦保险等。
②电话销售渠道。通过打电话方式向您推荐保险产品,不直接见面拜访。在电话中得到您的确认后快递保险合同,并得到您的签单回执后承保;常见的电话销售公司有招商信诺。
③银保销售渠道。就是我们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经常见到有类似银行工作人员向您推荐的保险产品。这类产品一般属银保产品,这些银保产品有些来自银行与其他境外保险公司合资成立的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例如:工银安盛就是工商银行与法国安盛保险合资成立的保险公司,产品在工商银行销售;有些来自与保险公司合作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比如民生银行代理安邦保险的保险产品。因为保险产品是在银行工作区域销售,很多客户都以为是属于传统的银行业务,特别是有些年金型保险产品对专业知识不够的客户容易被错误理解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去取钱时才发现是保险产品,追究银行责任,而银行不受理,因为这是属于保险公司责任。这就是现在经常出现"存单变保单"的案例。这里建议大家要多掌握一些保险知识,在银行对方向您推荐产品时多问一句"您推荐的这款产品是银行产品,还是保险产品,或是基金产品″。
④线上销售渠道。就是互联网上销售,互联网上投保,这类保险产品可以快速核保。但是如果在健康问卷时必须全选"否"才能通过核保,只要有一项选择了"是"就无法通过。有些健康问题客户也无法把握全选择了"否"都有可能造成后期的理赔纠纷。线上销售的保险产品一般都属于短期的消费型。而且无保险代理人的线下服务,所有后期的信息变更,理赔都必须亲自到柜面办理。网络平台一般有支付宝的蚂蚁保险,与微信的保险服务等。
大家怎样对待超市的欺诈行为?
感谢邀请!大家在超市里买东西,本来是因为超市里的商品物美价廉,并且明码标价,可以随意选择。但是现在的超市里其实有很多的欺诈消费者行为。欺诈行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价格欺诈,就是标牌价格与结算价格不一致,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而故意标价低,但是结算价却是高价,一般情况下,有很多老百姓结算完毕就会把结算单据扔掉,偶尔回家发现不对头,也没有结算凭据了。即使消费者发现了此种情况,超市的工作人员往往会以价签没有及时更改为由敷衍道歉了事。另一种就是品质欺诈,包括斤两不够和商品质量不合格,这个也是经常碰到的。超市的很多商品是有外包装的,你没办法很好区分质量瑕疵,并且价签往往都是提前打好的,很多人也是不复秤的。如果碰到价格或品质欺诈,第一时间消费者要保存证据即保管好购买的商品及结算单据,对标价牌一定要拍照留存。依照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产品质量法及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规定,最多可以假一罚十。老百姓作为消费者先去和超市协商解决赔偿问题,解决无果,可以向消费者协会、物价、工商、食药监等社会监督部门和国家职能部门投诉要求处理。最后,如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可以民事起诉超市及供货厂家,要求违约或侵权赔偿。
超市的欺作行为类见不鲜,究其主要原因是利益作怪,欺作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认真分析一下,不处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短尺少称型,商场里面的多数商品都打上包装,在数量上做手脚,作为多数顾客,都会信任大的超市具有可信度,根本不会去复称或重新丈量,这样就给商家有了可乘之机,偿若有个别小心眼的顾客提出质疑,或者现场要求重新计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老板就会好言赔个不是,补足商品即可过关。第二,以次充好型。每类商品都有各种等级,而每个级别之间的质量和价格是完全不同的,有的超市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就在这方面动起歪脑子,有意混淆商品的级差,本来属于二类的,把它当作一类进行销售,这种做法顾客一般都不会发现,很容易作假成功。第三,应处理商品当作正常商品销售型。这种做法最为可恶,不旦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还损害了顾客的身体健康。具体做法是,把保质期即将要到的商品,在最显眼处,从新打上出厂时间或保质期,这样一来,蒙骗了顾客的视角,从而达到欺作行为。第四,有奖促销型。有的奖现金,有的奖摩托车汽车等、所有这些都是骗人的把戏,有谁真正能把大奖领走,如果有的话,以应该是超市内部的人,这种做法应该是事前设计好的,作为顾客最好别上当。第五,减价跳楼型。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蒙骗了爱占便宜的人,实质上是商家玩弄的另一种把戏,所畏无奸不商,具体的操作手法是,先将商品价格抬高,然后再作大幅度的降价来吸引顾客,达到促销商品的目的。总之,超市欺骗顾客的手法太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作为消费者,应处处留心,不要贪图便宜,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型超市怎么坑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型超市怎么坑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